“要打就往死里打!”山东威海悲情剧,离婚后女子夺子抚养权,父子命运再起波澜

威海 更新于:2025-05-16 18:03
  • 海哥show世界
    “要打就往死里打!”山东威海,女子背叛丈夫,丈夫和她离婚,女子争到了5岁儿子的抚养权,可离婚才过不到7天,丈夫就接到通知:孩子的心跳没了;原来,5岁的儿子被亲妈和后爸殴打了5天,遍体鳞伤,面部毁容,最终失去了生命。

    2024年3月22日深夜,山东威海的一间出租屋内,5岁的乐乐(化名)蜷缩在角落,他小小的身体上布满了青紫色的伤痕。

    这满身的伤痕仅仅因为他亲生母亲与男友的一段微信对话:“孩子八点还不睡,得管管了。”

    男友石某某回复:“要打就往死里打。”母亲陈某秒回:“行。”

    这是段冰冷的对话,却揭开了一场两个成年人对一个五岁孩童长达四天的虐杀序幕。

    这两个成年人一个是孩子的亲妈一个是后爸,但对孩子来说,有了后爸,亲妈也变成了后妈。

    “妈妈更懂孩子”背后的隐患

    原来乐乐的父母于2024年2月19日离婚 ,讽刺的是,母亲陈某曾是省级示范幼儿园的教师,甚至持有儿童心理的相关证书。

    离婚时,她以职业优势和“更懂孩子”为由,拼尽全力说服法官获得抚养权。

    父亲郑先生也落入了这位母亲的陷阱,他以为母爱是天性,孩子跟着母亲会更好。

    谁都无法料到这场看似普通的家庭分割,实则是将孩子装进了一个没有质检的“盲盒”;

    社会默认“母亲=合格监护人”的潜规则,成了悲剧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。

    离婚后陈某与新男友石某某就开始了同居,并且郑先生多次想要探视孩子都被亲妈拒绝;

    直至3月26日警方的一通电话给了这位父亲雷霆一击:“孩子心跳没了。”

    这位父亲那么想要见孩子,却连自己孩子最后一面都没见着...

    当孩子的尸检报告摆在面前时,乐乐的父亲还不敢相信,为什么亲妈当时拼命抢抚养权,却在短短一周后孩子连命都没了?

    他对这个孩子爱还来不及,而身为母亲的人却能下死手?

    法医报告显示,乐乐的死亡是“胸腹部多次遭受钝性外力致肝脏破裂,失血性休克”。

    暴行不是突然降临,而是一步步放纵的结果

    起诉书也揭露了令人发指的细节: 

    3月23日:陈某首次掌掴涵涵臀部,石某某关紧房门掐住孩子脖子,直至面部淤血肿胀。 

    3月25日:练武九年的石某某以拳头猛击孩子胸腹部,导致肝脏破裂。涵涵哭喊“妈妈救我”,陈某全程未制止。 

    3月26日:送医时,护士发现孩子指甲缝里嵌满血痂,胃中仅存三天前的方便面残渣。

    尸检报告还显示,他的肝脏“碎成渣状”,全身37处新旧伤痕。

    甚至孩子哭喊求饶时陈非但某未加制止,还将重伤的乐乐锁在家中两天,直到他奄奄一息才送医。  
    2025年3月25日,案件在威海中院开庭审理,母亲陈某当庭痛哭:“我错了,但都是石某某打的!”

    她甚至请求法院判处自己死刑,“如果不能偿命,就让我早点出狱还债”。

    而石某某虽然承认施暴,却声称“没有赔偿能力”。 

    直至2025年5月,案件仍未宣判。

    乐乐的遗体仍躺在殡仪馆,爷爷郑建华也坚持“杀人必须偿命”。 

    乐乐的惨死,不仅是家庭的破碎,更是给社会的一记警钟。

    正如《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》所言:“每个孩子都有权在免受暴力的环境中成长。”

    当暴力披上“管教”的外衣,社会必须亮出利刃,守护生命的尊严。  

    但是当悲剧来临时,真的没有人听到孩子的呼救吗?

    研究调查显示,65%的家暴案件中,有的邻居曾察觉异常但未报警,选择了沉默,选择了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的冷漠态度;

    当冷漠成为习惯,每个人都是暴力的帮凶。 

    就像这件虐童惨案,事件发生的出租屋隔音并不好。

    3月23日深夜,楼上王阿姨听见乐乐的哭喊:“妈妈我错了,我再也不敢了!”

    她犹豫片刻,最终在业主群发了一句:“谁家电视声太大了?”

    但这条消息很快被威海樱花节攻略的讨论淹没。

    社会学教授李明锐指出:“现代社会用‘别多管闲事’的共识,编织了一张暴力保护网。”  

    冷漠围观,正在让正义变成秀场

    3月27日,威海虐童案引爆热搜。

    网友一边痛骂“禽兽父母”,一边涌入陈某的抖音评论区刷屏“死刑”。

    某网红趁机发起“为乐乐讨公道”直播打赏,当晚收益超10万元,宣称“全部捐给儿童基金会”,却被扒出实际捐款为零。

    这场看似正义的声讨,实则演变成流量饕餮盛宴。

    《黑镜》编剧查理·布鲁克曾预言:“未来的人类会在他人的苦难前举起手机,就像参加一场电子葬礼。” 

    乐乐的尸体仍在殡仪馆冷冻,而社会已急着翻篇。

    这个案件像一面哈哈镜,照见离婚率飙升时代的监护权儿戏、短视频时代的伪善共情、都市丛林时代的冷漠法则。

    乐乐的悲剧撕开了“虎毒不食子”的伦理假面,也让我们看清:

    暴行往往藏在“管教”的遮羞布下,而阻止它,需要每个人的眼睛成为照亮黑暗的灯。
     
    此刻,威海的海风依旧拍打着礁石,那个五岁孩子在风暴中心未喊出的呼救却越来越远,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愤怒又能保持多久呢?

    -The End -
    作者-江河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